坚守化肥,这些肥企“大佬”如何撑起一片天?
发布时间:2020-06-01 06:57:51 来源:原创

在国家削减化肥用量、各地压能减煤的政策环境下,在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加速洗牌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化肥企业面临艰难抉择,是坚守主业还是多元发展?是内涵挖潜还是外延扩张?这些理念代表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也有不同的战略取舍。但不管哪种路径,最根本的还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将企业做强做优。


中国石化联合会日前发布的《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化肥产量和消费量在连续3年下降后出现小幅回升。而在疫情持续发展、各国日益重视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也对今年的粮食生产和化肥供应做出安排。在今年的1号文件中,中央强调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释放了鲜明的政策信号。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公告,向社会公开征求对《国家化肥商业储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旨在保障春耕期间化肥供应与价格基本稳定,满足自然灾害灾后应急用肥需要。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国家仍要求化肥农药用量减量,但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在新的形势下,化肥行业面临着新的使命、新的征程,就是把农资投入强度降下来、利用效率提上来;把环境成本降下来、生产效率提上来;把人力投入降下来、农民收入提上来,这已经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


肥化并举延伸产业链条


过去几年,化肥产能位居三甲的阳煤化工(600691)、湖北宜化(000422)连续发布公告,剥离低效资产,旨在止血疗伤,改善业绩。


西南地区的柳化股份(600423)、河池化工(000953)、赤天化(600227,现为圣济堂)、川化股份(000155,现为川能动力)、建峰化工(000950,现为重药控股)等5家上市公司则陆续退出化肥领域,转型为新能源或医药企业。


与上述几家企业“减肥”或退出化肥领域不同,位于鲁西化工(000830)虽也主动“减肥”,但没有完全放弃化肥,而是依托化肥,逐步向化工新材料企业转型。


过去鲁西化工也和阳煤化工、湖北宜化一样,通过兼并重组统一了聊城境内的化肥企业,其氮肥涵盖第一、第二、第三化肥厂,磷复肥涵盖第四、第五、第六化肥厂和硝基复合肥。但如此大的化肥产量,让鲁西化工面临着较大销售压力,还存在布局分散、成本高昂、效益不佳等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鲁西化工先是在2010年12月实施三厂全面转型,2016年4月一厂和四厂全面停产,同年9月二厂全面停产。同时实施退城进园一体化工程,在聊城化工产业园建成新的化肥装置,工艺和装备实现升级换代,综合成本进一步降低,而且还获得了18.11亿元的搬迁补偿。


经过近几年的优化调整,鲁西化工逐渐由传统化肥企业转变成以煤化工、氯碱化工为基础原料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公司。目前,鲁西化工虽保留一部分化肥产能,但在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已不足20%,而化工新材料板块则超过70%。根据其发布的年报,2017年和2018年分别生产化肥187万吨和183万吨,化肥板块营收分别占比19.67%、12.96%,毛利率分别为12.59%、14.18%。2019年营收占比进一步降至11.01%。


和鲁西化工“一字之别”的鲁北化工(600727),也是依托化肥、肥化并举。该公司通过关键生产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创建了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工业发展模式。2019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加96.15%和74.98%,其化肥板块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3.15%,而新布局的甲烷氯化物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8.17%,成为去年业务中的最主要增量,也带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


去年业绩大幅增长的华昌化工(002274)也在布局化工新材料。根据4月24日晚间发布的2019年报,华昌化工2019年营业收入63.15亿元,同比增长8.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41.91%。报告期内,其肥料板块营业收入为25.4亿元,营收占比为40.2%,毛利率为13%。


4月25日,华昌化工再次发布公告,拟围绕现有主业延伸产业链,其控股全资子公司华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新戊二醇及10万吨聚酯树脂生产装置。


与上述几家企业不同,华鲁恒升(600426)也一直在坚守化肥的同时做大化工新材料板块,但强调“保持化肥产业第一梯队不掉队”,审时度势地调整产品结构。2017年和2018年,该公司肥料产品销量分别为152.39万吨、186.72万吨。而得益于肥料功能化项目的投运,2019年肥料板块还增产近70万吨。得益于此,该公司2019年实现净利润24.5亿元,在325家化工类上市企业中排名第八,在化肥板块排名第一。


今年一季度,华鲁恒升充分发挥“一头多线”柔性多联产优势,通过产销联动,增产价格相对稳定、市场较好的尿素产品,同比去年一季度增产22.35%,环比去年四季度增产3.95%;而削减近期市场下滑幅度较大、库存压力较大的化工产品,同时大力开展生产挖潜、降本增效,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节能降耗,有效消化了部分减利因素,一季度实现净利润4.3亿元,在整个行业效益大面积下滑的情况下,已是难能可贵。


值得关注的是,鲁西化工、中盐红四方昊源化工心连心等不少化肥企业,以退城入园为契机,实现了技术、装备、产品、安全环保等全方位的升级。为此有专家指出,客观来看,国家安全环保产业政策的逐步收紧以及各地退城入园规划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提高化肥产业的准入门槛,提升行业集中度,进而从源头上解决化肥产能过剩、市场无序竞争、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高级顾问杨春升表示,领军化肥企业的发展壮大、化肥产业集中度的稳步提升,既有利于企业质量和效益的高水平发展,也有利于打破化肥产业间关联度不强、生产和配套体系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差、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深层瓶颈。而就目前领军企业市场占有率和行业综合开工率情况来看,我国化肥产业集中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坚守主业必须深耕细作


其实,对比分析目前化肥行业的各类企业,效益不佳、处境艰难的企业,多是过去几年跑马圈地、盲目扩张的企业,在市场形势变化后,机构臃肿、管理复杂、反应迟钝、效率低下等“大企业病”就成了累赘。而那些竞争力强的企业规模虽不很大,但精干高效,且都较早淘汰了固定床造气,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实现了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这其中包括早在2004年就首家建成国产化大氮肥示范装置的华鲁恒升,也包括“十二五”以来采用更新技术更优装备完成升级改造的灵谷化工、心连心、瑞星集团、华昌化工、明泉集团等企业。


成立于1966年的江苏灵谷化工有限公司,50多年牢牢定位在合成氨与尿素这个“狭窄”的领域,深耕细作,锤炼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灵谷的100万吨合成氨、170万吨尿素装置全部采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喷嘴对置式”气化装置,其他主要设备和技术分别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荷兰引进,粉煤加压连续气化、大型空分、低温甲醇洗、低压氨合成、动力透平驱动等先进工艺技术,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在生产规模、原料线路、动力结构、气化效率、环境保护、成本效益已经实现了重大的转型。”该公司董事长谈福元说。


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过去10年一直在壮大化肥主业,目前化肥总产能超过500万吨。由于较早采用了国内先进的水煤浆气化工艺,其尿素生产成本比传统工艺低13.5%,比行业平均水平低31%,综合成本连续多年比同行业低10个百分点左右,连续8年被国家工信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这也是使心连心在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盈利的关键之一。


该公司总经理张庆金表示,心连心这些年一直坚持“四个不动摇”,即坚持以做精做强化肥为竞争主线不动摇,坚持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竞争的策略不动摇,坚持以快速响应市场为竞争导向不动摇,坚持科技 服务创品牌基础不动摇。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推进企业转型,以模式创新为突破口,实施基地化的发展模式、“一头多尾”的生产模式、销售一体的营销模式、集团化的管理模式,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也得益于此,心连心在业内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与心连心坚守化肥主业一样,位于山东的明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坚持“回归主业、做精主业、做强主业”的企业发展定位,在前几年多元化探索之后再次回归煤化工主业,优化存量产能,采用先进工艺培育新发展动能,创新增量,在4年时间里经营规模扩大了4倍。


山东另一家化肥骨干企业——瑞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始终坚持做大做强化肥主业,持续进行技术升级。瑞星集团董事局主席孟广银表示,“做强主业”是瑞星人的初心,没有升级换代、产品升级,企业就会在激烈市场中败北。在他看来,企业要行稳致远,需夯实根基,根基就是加大设备升级力度,进而做强尿素这个核心产品。


孟广银表示,对传统产业来讲,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瑞星集团利用国际领先的航天粉煤气化技术对老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先后投资40亿元建成了粉煤气化项目一期、二期工程,淘汰了50台传统固定床气化炉等落后工艺设备,提高了系统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率,吨氨成本较老工艺降低560元,节约标煤187.5公斤,成本行业最优。


目前,瑞星集团正在建设的粉煤气化三期工程——大规模干煤粉气流床气化技术示范项目,并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同时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与前两期工程气化炉采用单烧嘴不同,三期工程采用双烧嘴,产能将是前两期工程总和的二倍。“该工程投产后,将大大节省煤电消耗,达到全面置换落后产能的目的。”孟广银说。


和瑞星集团情况类似,华昌化工历经6年时间,利用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完成了原料结构调整,使用了48年之久的固定床造气炉气化工艺结束了历史使命。2019年1月9日,其二期气化投料开车,合成氨生产装置进入国际领先水平。


适应需求还要引领市场


“目前我国农业正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农业绿色发展转变,绿色高效肥料的研发和应用将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和产品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指出,肥料产业发展的着力点逐渐向肥料科技创新转移,肥料产业更加注重产品创新,而肥料的施用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开始走质量效益、增值增效之路。


目前我国化肥企业,无论是氮肥、磷肥、钾肥等单质肥料企业,还是复合肥、复混肥等多元肥料企业,都在推进产品的多元化、高效化。这其中,山东的3家复合肥企业独树一帜,成为行业翘楚。


全国复合肥看山东,山东复合肥看临沭。位于山东临沭的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建有12个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520万吨。过去十多年,史丹利聚焦专用肥的专业化生产,针对不同的需求层次,研制出包括史丹利三安、第四元素和劲素等专用性产品。2016年7月6日,史丹利发布公告称,从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单一农资供应商向综合农业服务商的方向转型。


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控释肥料和稳定性肥料两大核心技术,建立了“内缓外控、缓控结合”的产品技术体系,占领了行业科技制高点。该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的“植物源油脂包膜肥料控释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项目今年年初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施可丰公司继2008年“长效缓释肥料研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我国化肥行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最多的企业之一。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业内率先开发出以减肥增效、省时省工为核心功能的缓控释肥,并进行大田规模化应用。此后,围绕减肥增效这一主战场,金正大不断发力,陆续开发了稳定性肥料、硝基肥料、水溶肥、微生物肥料等,形成较为完整的肥料增效方案。该公司还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连续12年推广减肥增效技术。


业内专家指出,化肥行业的发展历来是供给与需求互动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国家经济和环保政策、农业减肥增效政策,以及现代化、信息化、精细化种植模式会刺激一些市场需求,而这些市场需求需要肥料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化肥企业纷纷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从单纯化肥生产向农化服务、农肥一体化经营转型,并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反过来也力促新型农业的发展。


在赵秉强看来,未来肥料科技创新有三个着力点:一是提高效率,重点是肥料产品的创新和应用,绿色施肥技术,尤其是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配合,有机-无机肥配合,生物肥应用,精准施肥技术应用等,大幅度提升肥料的效应;二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肥料效应的提高,必然会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提升品质,改善作物的土壤环境,保护土壤质量,确保持续生产;三是以健康为目标的肥料科技创新,土壤健康、作物健康、人体健康。


赵秉强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化肥企业应围绕国家环保需求、农业可持续需求、农民效益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加强绿色高效肥料新产品持续研发,从而达到“用量少、效率高、能增产、提品质、护土壤、优环境”的目标——这也是肥料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向。


做强做优方能利于不败


最近几年,业内人士一直在争论是坚守化肥还是走出化肥好,有的人认为我国农业用肥是刚需,只要种粮食就需要化肥;有的人则认为化肥属于传统产业,已没有发展空间,加上国家限制化肥用量、各地压能减煤,这行业没前途。


但事实看,除2017年等个别年份化肥价格较低外,其他年份一直比较平稳,从2018年之后一直到目前,还是最为稳定的一个产品。市场监测显示,2018年国内尿素市场年均价格为1996元/吨,创5年来新高,同比上涨19%左右。2019年在各类化工产品价格下跌20%甚至40%的情况下,化肥跌幅最小,尿素跌幅只有6%。


所以对照已披露2019年报的化肥板块上市企业,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坚持多元化的企业利润降幅较大,而以化肥为主业的降幅较小,甚至有的还在增长,其中芭田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39.32%。而且这些企业只是营收或净利润同比下降,但仍然保持了盈利,整体上化肥板块仍然属于行业之内最具盈利能力的公司。


今年一季度,在原油崩盘带动大宗石化产品价格腰斩的情况下,化肥产品价格变动并不大,成为一些多元联产企业的有效支撑。在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重点调度的13家骨干化肥企业中,一季度共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下降60%,已转型为化工新材料企业的鲁西集团、介入甲醇制烯烃的阳煤恒通降幅较大,而主产硝酸铵的合力泰和主产尿素的晋煤明水、瑞星集团降幅较小,主产碳铵的金沂蒙业绩还有较大增长。


从目前已经披露一季报的上市公司看,反倒是坚守化肥的企业更好看一些,而那些走出化肥较远的企业利润大幅下降,这也与今年受疫情影响和下游出口受限、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下滑有关。相对来说,国内春耕用肥是刚需,受外界影响较小,因而价格变动并不大。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在国家削减化肥用量、各地压能减煤的政策环境下,在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加速洗牌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化肥企业面临艰难抉择,无论是坚守化肥、做强化肥还是走出化肥、多元发展,最根本的还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将企业做大做强、做全做优、做精做细。


在华鲁恒升董事长常怀春看来,“做优和做强”远比“做大和做全”更重要,因为“规模庞大”不一定“竞争力强”,“产品和链条全”不一定“结构和效率优”。


常怀春表示,华鲁恒升这些年一直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将产业链条“拉长增厚”,将企业“做优做强”。“做强”就是优化产品、技术、资源、市场、人才等结构,让其更富有效率、更节约合理、创造更多价值。所谓“做强”就是把握好投向、投量、投速、投效的关系,以更高端的产品、更先进的工艺、更集约化的运营模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华鲁恒升 刘海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