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氮肥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功不可没
发布时间:2021-08-24 00:00:00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我国小氮肥行业诞生时正处于“大跃进”年代,当时设计指导思路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立足一个“小”字,反对“大、洋、全”。由于小氮肥厂生产规模是根据中氮肥装置仿制缩小移植过来的,因此在设计中删去了许多本不该删除的设施,特别是仪表和自控方面删除最多。当时设计规模过小,年合成氨生产能力在800吨以下的装置不少。因此,出现厂家多、能力小、产量低、设备差、能耗高、管理弱、亏损大的局面。

可以说,优胜劣汰是小氮肥厂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动力。1962年、1963年过了技术关和经济关后,197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一部分小氮肥厂因经营不善,造成严重亏损被迫停产。经过80年代初的调整、整顿,小氮肥关停317个,1983年开工生产的小氮肥有1215个,平均每厂产量7800吨氨。到了1994年只剩下880家,进入1998年剩下828家,有47.3%的小氮肥厂破产、转产。到2002年能正常运行的小氮肥厂(包括已跨入中氮肥厂行列的厂)总数500余家。 

具体来讲,1973年之后,我国小氮肥的改造大体经历了七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提高生产能力为中心,从1973年开始。在农业用肥严重不足的形势下,近400个厂为扩大企业生产能力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改造,全国合成氨生产能力净增140万余吨。 

第二个阶段以节能为中心,从1978年开始。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的陆续引进,给小氮肥厂带来很大威胁的同时,也给小氮肥以技术上的启发。通过这段改造,全国小氮肥能耗下降35.8% 

第三个阶段以设备更新定型为重点,从1983年开始。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将小氮肥推到风口浪尖。但当时的装备却限制了小氮肥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这期间500余个小氮肥厂进行技术改造,达到了年节煤230万余吨的成效,同时合成氨生产能力增加180万余吨。

到了“七五”“八五”期间,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农业发展对化肥工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进口化肥对国内市场的严重冲击,亟需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第四个阶段是从1989年开始进行了以提高装置整体水平为内容的节能技术改造。期间,进一步消化大型合成氨装置的设计思想和热能系统工程的观念,改造小合成氨生产装置,在500多个小氮肥厂推广寿光化肥厂合成氨生产蒸汽自给经验,提升了小氮肥企业技术水平,减轻了小氮肥厂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压力。 

第五个阶段是以优化工艺、设备和控制为主的技术改造,从1995年开始。此时的小氮肥工艺更先进,装备也逐步中型化。 

第六个阶段是2005年以后,小氮肥行业全面开展的清洁生产改造。中国氮肥工业协会重点开发和推广了“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并在“三河三湖”重点流域的100多家小氮肥企业污染治理工程项目中推广,使小氮肥的清洁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七个阶段是2008年以来,以心连心、鲁西化工等为代表的一批曾经的小氮肥企业开始全面实施原料路线改造,以粉煤替代无烟块煤,以加压连续气化替代常压间歇气化,单套装置生产规模大幅增加,迈入“大氮肥”行列。 

随着大型装置的不断投产,小氮肥的生存和发展,加上部分小氮肥厂的不断壮大,我国小氮肥企业数量逐年减少,很多小氮肥企业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线里,小氮肥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碳铵在农用氮素中的占比不断降低,逐渐被其他高浓度化学稳定的氮肥品种所替代,但是在我国化肥严重供给不足的时代,碳铵为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小氮肥厂数量逐年减少,总数不到原来的1/3,但合成氨的产量却在逐年增长。进入2002年,小氮肥厂年生产合成氨2000万吨。 

综合来看,小氮肥的诞生和发展是当时我国国情下的产物,各时期的发展与当时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要求密切相关,都是根据当时的国民经济状况和农业生产形势来确定化肥行业的发展政策,并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可谓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