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劣汰——中小型二次加工复合肥企业 如何应对行业“大考”
发布时间:2024-05-29 16:42:25
来源:沈默
近期,史丹利、芭田、云天化、六国化工、司尔特、湖北宜化等十多家化肥上市企业陆续公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整体来看,除史丹利、芭田股份、鲁北化工、富邦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外,其他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在此前,“2023年全国复合肥生产企业产量十强”榜单中位居前两位的新洋丰、云图控股也陆续发布了企业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两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均有所下降。窥一斑而知全豹:中国复合肥企业正面临着一场行业大考!
资源型企业优势明显——家中有矿,心中不慌
实力强劲的上市肥企以及手握磷矿资源的头部复合肥企业,依靠多领域协同发展,他们在竞争中占据明显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即便净利润下滑,依然可以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与这些头部肥企不同,二次加工复合肥企业生产原料完全依靠对外采购,在近年复杂波动的行情中,这类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而在行业大考中生存下来的二次加工复合肥企业,也并非活力满满。
以化工产业规模位居中部第一的湖北省来说,2020年度湖北省内复合肥销售的平均利润率为 3.8 %,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平均利润率为 4.8%,随后一路下行,至2023年,湖北省内复合肥销售的平均利润率仅有3.0%,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平均利润率也只有4.2 %。据悉,我国肥料生产两大省份山东和湖北的二次加工复合肥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尤其是山东省的青州、济宁等地和湖北省的宜昌、随州等地肥企盈利能力下降更为厉害,同时在四川眉山、福建龙岩及漳州等诸多肥企也在市场重压下艰难求生存......
“肥生大考”——复合肥企业在本轮行业竞争中的两大考点
一是原料行情震荡 发展面临重压:复合肥行业的上游原料为基础性肥料,如尿素、氯化铵、硝铵磷、磷酸一铵、钾肥等,用作原材料的基础肥料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超过80%,因此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复合肥行业的生产、销售影响较大。但近年来,复合肥原料的价格波动频率和幅度明显超出了企业预期。
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在全球流动性提升、地区局部冲突、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复合肥原材料钾肥、合成氨、硫磺等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氮磷钾涨价幅度都超过一千多元每吨。2022年下半年,原料价格在急涨之后开始迅速下跌,2023年下半年,氯化钾、磷酸一铵等产品均已基本回落。
原料价格的暴涨暴跌打乱了经销商的采购节奏,经销商只能持币观望,谨慎下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博弈中,企业的采购策略、营销策略、原料库存管理面临巨大压力,多数复合肥企业只得“按兵不动”,销售低迷,给复合肥企业的销量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原料完全依赖采购的二次加工复合肥企业来说,因价格剧烈变动所遭受的冲击更甚,尤其是产品低端的中小企业,一次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经营不慎就会顺价不畅,销量下滑,退出市场的企业屡见不鲜。
二是市场竞争加剧 盈利大幅收窄:复合肥和现代农业服务行业的下游为农业种植业,最终消费群体为广大种植户,需要以种植户的需求为导向,复合肥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与下游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是最基础的“刚需”产品。
近年来,受市场需求的拉动,复合肥料行业产能大幅度提升,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在主要农业产区,特别是华中、华东及东北区域,复合肥料近五年增加的产能不止一倍,有的是二倍三倍,已呈现出严重的过剩局面。在北方某些地区,过去复合肥料企业一年的生产季节能达到半年,而现在只要四个多月就结束了。产能与产量,产量与消费失调,对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土地流转形成的种植大户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仅需求化肥可以适用滴灌、喷灌、冲施的施肥模式,对价格也极其敏感,无疑挤压了复合肥企业的盈利空间,加上传统的适用撒施、沟施、穴施的化肥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如此种种,对二次加工复合肥企业来说,都是雪上加霜,导致企业的利润率整体偏低,净利润同比普遍严重下滑。
优胜劣汰——二次加工复合肥企业走出困境的无奈之选
市场的竞争促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这种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将推动复合肥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十四五”期间,复合肥行业继续以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总体目标,复合肥行业正朝着规模化、高效化、新型化方向发展。二次加工复合肥企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性生产企业,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变化,以及土地流转加快和土地集约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二次加工复合肥企业必将转型升级为科技服务型和生产服务型企业,成为资源型科技肥料企业终端服务商。提升下游产品竞争力,着眼于养分提高、功能改善、减量增效、品质提升、土壤改良、环境友好等需求的新型肥料,或许是中小型二次加工复合肥企业走出困境的最优抉择。(沈默)